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关于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意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6-27浏览次数:523

      为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我院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结合我校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就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广泛开展市场调查研究
      (一)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
      1.以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点和有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与课程设置的实际要求为主要目的,重点围绕“三个符合度”(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职业面向岗位的符合度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符合度)开展调查研究。着重听取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我校毕业生对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意见,针对我校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要求各专业在掌握调查研究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院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认真开展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析讨论,写出调研分析报告,拟定《课程与岗位能力分析对照表》(见附件),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依据。
      2.把教师下企业实习、调研的工作制度化,专业教师每学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开展实习和调研工作,以提高和丰富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实践教学经验。
      3.在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的同时,要积极寻找项目(课程)开发、订单培养、专业共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伙伴,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
      (二)以校企合作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成员为重点,把“请进来”的工作落到实处
      1.每学期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校召开座谈会,了解用人单位对教学改革的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现行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提出改进意见。
      2.各专业每学年至少召开2次校企合作暨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结合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调查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或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
      3.每学期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进行产学交流和专业教育。
      二、开展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工作
      (一)以点带面,推动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我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部分专业进行改革试点工作。旅游管理专业与厦航旅游集团,商务英语、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专业与厦门顺丰速运公司,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商务日语3个专业与广东德豪润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厦门赢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协议。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作4个专业参加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工作,同对口的台湾高校、台资企业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书,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师生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各二级学院及相关专业负责人在寻求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上,在大力推进订单培养、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并以此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
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要注意增强专业教学计划的弹性,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打破每学期课内课堂教学固定教学周数的限制,把学生参与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内容分学期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或参与生产性实习。进行订单培养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需要,应具有更大的弹性。要真正做到从重学科体系、重课堂教学、重思维训练转到重职业能力、重技能训练、重岗位操作上来。
      三、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公共课(必修、选修)、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延展课、集中实践环节五大模块构成。一个专业设置多个相关方向的,在职业技能课模块中按方向设置子模块供学生选择。每个专业一般在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模块中设置5门左右职业核心课。
      (二)以技能训练为重心,构建课程子模块
实验、实训和实习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训的比例逐步加大。各专业要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指导,根据岗位具体的工种或新技术、新工艺的变化灵活地设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及相关课程群,加大“双证书”制的实施力度,全面落实学院关于实行“双证书”制的有关规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心设置课程子模块。
      (三)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1.各专业要整合课程,适当精减课程开设门数,改革教学内容,加大课程实训。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
      2.建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或岗位能力标准,积极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来校开展实训教学指导,突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队伍,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强调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运用,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要的对接,各专业重点抓好一门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各专业争取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生产管理人员,共同开发一本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综合(专业)职业能力实训教材。
      4.教务处要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专业要重点抓好一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专业课程(环节)的校内或校外实训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引进一批与我校开设专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驻学校实训大楼,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上要大胆探索,力争在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同时,各专业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完善现行考试制度
要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逐步改革单纯考核知识的考试方法,克服考试成绩与能力脱节的现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逐步改变单一的集中闭卷笔试和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真正落实为发展而考试的观念,把“因教施考”、“因人施考”、“全面考核”、“过程考查”等理念贯彻到考试活动中,建立双向、沟通式的考试信息反馈机制,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